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,企業常透過組合銷售、優惠方案來提升業績,然而,這些策略若涉及「搭售」行為,可能會違反公平交易法,導致鉅額罰鍰甚至刑事責任。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搭售的定義、常見案例、法律風險及合規建議,幫助企業在銷售策略上保持競爭優勢的同時,避免觸法風險。
延伸閱讀:
一、搭售的定義與判斷標準
搭配銷售(Tie-in Sale),簡稱搭售,是指買受人欲購買甲商品或服務(搭售產品)時,出賣人要求其同時購買乙商品或服務(被搭售產品),否則拒絕單獨出售甲商品的行為。實務上在判斷是否構成「搭售」,需考量以下因素:
(一)搭售產品與被搭售產品是否獨立可分
首先,必須是兩種各自獨立的商品或服務,才有討論「搭售」的必要。具體應考慮:交易慣例、產品分離後的效用、合併銷售是否節省成本、出賣人是否分別定價、出賣人是否曾分別銷售等因素。
(二)是否明示或默示限制買受人自由選擇
若出賣人只提供買受人「一次購買兩種產品」或「兩種都不購買」的選擇,而未提供「只購買單一產品」時,就構成「搭售」。
在一些例外情形,出賣人雖然表面上也提供「只購買單一產品」的選擇,但經濟實質上,買受人僅能從「一次購買兩種產品」或「兩種都不購買」中做選擇(例如:單一產品的價格,等同於一次購買兩種產品時),仍有可能被認定為「搭售」。
二、實務操作中的常見搭售案例
(一)不同出賣人之間的搭售:
即便搭售產品與被搭售產品由不同出賣人提供,仍可能構成搭售。例如,某機車經銷商要求購車者必須透過指定保險公司投保,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權,被認定為搭售。
(二)非同時出售的搭售:
搭售產品與被搭售產品非同時出售,也可能被認定為搭售行為。例如,某遊戲軟體供應商要求網咖業者簽訂包含未上市遊戲的合約,並拒絕單獨銷售暢銷遊戲,被認定為搭售。
(三)以贈送名義的搭售:
以「贈送」為名,經濟實質意義上,也有機會構成搭售。例如,某電視公司在高收視率節目廣告中附帶贈送低收視率節目廣告,實際上限制了廣告主的選擇權,被認定為搭售。
(四)提供單一產品購買選項的搭售:
雖然提供單一產品的購買選項,但若單價設定不合理,實質上迫使買受人購買組合產品(例如單價與組合價相同),仍屬於搭售行為。
(五)對消費者的搭售:
公平交易法主要針對事業間的交易行為,但在特定情況下,對消費者的搭售行為也可能被視為顯失公平。例如,某超市在米酒供應不足時,要求消費者購買其他商品才能優先購買米酒,可能認定為不當搭售。
三、搭售的合法性判斷
《公平交易法》第20條第5款:「有下列各款行為之一,而有限制競爭之虞者,事業不得為之:五、以不正當限制交易相對人之事業活動為條件,而與其交易之行為。」《公平交易法施行細則》第28條:「本法第二十條第五款所稱限制,指搭售、獨家交易、地域、顧客或使用之限制及其他限制事業活動之情形。前項限制是否不正當而有限制競爭之虞,應綜合當事人之意圖、目的、市場地位、所屬市場結構、商品或服務特性及履行情況對市場競爭之影響等加以判斷。」
因此,並非所有「搭售」都必然違法,仍須個案判斷是否有「不正當限制競爭之虞」。考慮因素包括︰
- 出賣人在「搭售產品」是否擁有一定程度的市場力:若出賣人未具足夠之市場力,就很難成功地推展搭售策略,或對市場競爭不至於有嚴重的影響。
- 有無妨礙「被搭售產品」市場競爭之虞:當被搭售產品的市場受到一定程度、數量或比例之排除競爭時,即有可能違法。
- 是否具有正當理由:例如為了確保出賣人之商譽及品質管制(例如:汽車原廠推出車輛維修服務時,為確保維修品質,並釐清後續保固責任,而採取僅販售原廠零件的策略),或保護商品創作者之智慧財產權,可視為具有正當的搭售理由。
四、違法搭售的法律責任
(一)行政裁罰
依《公平交易法》第40條規定,主管機關對於違反第20條規定之事業,得限期令停止、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,並得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千萬元以下罰鍰。
屆期仍不停止、改正其行為或未採取必要更正措施者,得繼續限期令停止、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,並按次處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億元以下罰鍰,至停止、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為止。
(二)刑事責任
依《公平交易法》第36條規定,違反第20條規定時,經主管機關依第40條第1項規定限期令停止、改正其行為或採取必要更正措施,而屆期未停止、改正其行為或未採取必要更正措施,或停止後再為相同違反行為者,處行為人二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。
五、結論
搭售策略雖能促進銷售,但若未妥善規劃,可能觸及《公平交易法》的違法紅線,導致企業面臨罰鍰甚至刑責風險。國外最著名的個案,就是美國司法部指控微軟銷售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時搭售瀏覽器Internet Explorer案。因此,企業在制定銷售方案時,應審慎評估是否有「限制消費者選擇」、「濫用市場優勢」或「不正當影響競爭」的情形。若對銷售模式有疑慮,建議諮詢專業法律顧問,以確保商業運作符合法規,並提升市場競爭力。
延伸閱讀:
▍李明勳律師
FB粉專:你的法律好幫手
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